2011年 冬茶 鹿谷鄉農會比賽茶 評審報告

評審團隊:

初審委員:卓靜芬班長等37位評審委員

複審委員:茶葉改良場陳國任課長、林金池課長、茶葉改良場魚池分場郭寬福分場長、黃正宗課長、林儒宏助理研究員

複審採和議制,由評審委員輪流主持評審作業,並以和議方式決定等次。特等獎、頭等排名及頭等等次之排定是選取成績前90個茶樣由複審委員個別評審,經由複審與決審作業多重篩選後,計算成績之後決定頭等之等次,最後精挑細選15件茶葉經鑑定杯一再沖泡與壺泡比較各茶樣特點,再由複審委員採和議方式選定特等、頭等一至頭等十等排名茶葉。

茶樣等級比例:

特等獎(一名)
頭等(含排名) 2.09%
貳等獎 4.61%
參等獎 8.86%
三朵梅 18.08%
二朵梅 21.76%
未入圍 44.6%

特等獎茶樣特色:

外觀勻整,色澤新鮮墨綠,沖泡後之茶湯水色金黃明亮;香氣清純濃郁;茶湯滋味甘滑醇厚喉韻佳;葉底展開勻整,枝葉連理富彈性;杯底香氣清雅,冷熱不變,具發酵香及烘焙韻味特色之凍頂烏龍茶

頭等一獎茶樣特色:

外觀勻整緊結有油光,色澤新鮮墨綠,茶湯金黃明亮,具發酵箱,香氣幽雅濃郁,滋味甘醇韻味足等特色。

頭等二至頭等十獎茶樣特色: 頭等排名茶樣,不論其外觀之形狀與色澤、茶湯水色、發酵與焙火程度及其香氣滋味等,均具凍頂烏龍茶之特色,但整體官能評審結果,茶樣間僅些微差異且各有不同之特色表現。

綜合評語:

茶樹之生長發育與土壤水分、養分的供給及產季的溫濕度息息相關。今年雖無颱風襲臺,但中南部茶區夏秋季6月中旬至9月上旬之降雨期,雨量偏高,持續降雨使粘重土壤排水不良之部分茶區,因土壤孔隙充滿雨水,茶樹根部吸收養分功能降低,營養供給不足,導致秋茶減產;相對地冬茶萌芽數也大量減少,芽葉也大量減少,芽葉發育遲緩,減產達三成以上。但在排水佳之坡地茶園,水分供給充足而平均,茶樹生長旺盛,產量與品質均屬上乘。

不同海拔高度之茶區為確保產量及品質,細心栽培的茶農會掌握農時進行產期調整,使冬茶採收期大部分集中於「霜降」至「立冬」前後,此段節氣期間因開始有東北季風南下,持續的低溫使冬茶生長趨緩、葉質肥厚,累積醣類與胺基酸等養分,且製茶期間天氣晴朗,至成之冬茶即顯現「冬香、清香或發酵香;滋味甘甜或甘醇」之品質;11月7~11日連續陰雨天,降大雨使部分冬茶無法順利採收,天氣放晴後,採摘之茶菁已稍為老化,製成茶葉滋味轉而偏淡與甘甜;中海拔產區調整至11月中下旬採收冬茶者,此期天氣晴朗,製成冬茶外觀白毫顯現且清香甘醇,經適度烘焙後品質佳。

今年由中國大陸引進擠壓式揉茶機,已有茶農使用,取代傳統布球揉捻製程,其優點為省工,可降低生產成本,茶葉枝梗經擠壓後由葉片全部包裹不外漏,外觀佳;但缺點為茶葉受到重力擠壓,葉肉細胞破裂,茶汁(咖啡因與兒茶素)外溢,乾燥後外觀色澤灰暗,滋味菁苦澀,較不易焙製,其成茶品質較差,不像傳統製程具有之醇厚喉韻。而在大陸本(100)年5月13日『安溪報』曾報導安溪縣「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壓茶機,一經發現從嚴從重處罰」,確保安溪鐵觀音能永續發展。臺灣氣候土壤極適合產製優質之凍頂烏龍茶,為解決人工老化問題,製程機械化替代人工為必然之事,但在使用時各項參數之設定及製程調節技術尚未純熟前,希望茶農朋友能從長計議審慎評估,避免過度使用嚴重影響凍頂烏龍茶品質優勢及發展願景。

今年冬季鹿谷鄉農會比賽茶有7413件報名參賽(入等茶樣佔15.56%),再創歷史新高,為確保本會冬茶分級產品能保持傳統凍頂茶之特色,以符合消費者滿意與需求。因此,透過評審團隊嚴格精選管控品質,已選出不少好茶,值得推薦給喜好凍頂茶香氣與滋味之愛茶人士品嘗與鑑賞。在評審過程中凡茶樣帶有雜味、澀味、苦味、陳味、菁味、焦味、粗味、淡味或悶酸味等缺失者均評定為未入圍,其茶樣即高達3305件(44.58%)。

臺灣優質凍頂烏龍茶講究三品策略,即「品種、品質及品牌」鹿谷鄉農會凍頂烏龍茶之品牌享譽中外,更要求安全品質控管,因為『品牌是品質的保證,品質是品牌的後盾』。評審凍頂烏龍茶時掌握之重點為外觀緊結呈半球型,色澤墨綠油潤,水色金黃明亮,香氣濃郁具焙火香,滋味圓滑甘潤韻無窮。整體而言,本年度冬茶品質,入等之茶葉極具凍頂茶之火侯香及發酵香兼具韻味之品質特徵,未了追求高品質及維持凍頂茶品牌之精神,希望全體茶農朋友能共同為凍頂茶之永續發展而努力!

轉自:2011年冬季鹿谷鄉農會比賽茶評審報告